导读:很多人知道“变频器能调速”,但真要问一句:三相异步电机的转速到底跟频率是什么关系?、“变频器是在变电压还是变频率?”、“只调电压能不能调速?”——就容易说不清了。本系列的第 1 讲,我们从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讲起:频率、极数、转速之间的关系,以及变频器到底改了供电里的哪些“参数”。
一、三相异步电机转速的“公式版答案”
先把公式抛出来,然后再一点点拆开看:
同步转速: ns = 60 × f / p(单位:r/min)
-
f:电网或变频器输出的频率,单位 Hz(次/秒);
-
p:电机的极对数(注意是“对数”,不是极数);
-
ns: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的同步转速。
举几个常见的“工厂里到处都是”的例子(50 Hz 下):
-
2 极电机(1 对极):ns = 60 × 50 ÷ 1 = 3000 r/min
-
4 极电机(2 对极):ns = 60 × 50 ÷ 2 = 1500 r/min
-
6 极电机(3 对极):ns = 60 × 50 ÷ 3 ≈ 1000 r/min
-
8 极电机(4 对极):ns = 60 × 50 ÷ 4 = 750 r/min
而我们在铭牌上看到的“2860 r/min、1440 r/min、960 r/min”等,是实际转速,比同步转速略低一点,这是因为它是“异步”电机——需要一点“差速”来传递转矩,这个差速就叫滑差。
二、从 50 Hz 到“旋转磁场”:频率怎么“变成”转速?
2.1 三相正弦电流 + 定子绕组 = 旋转磁场
三相异步电机的定子,有 3 组空间相隔 120° 的绕组。如果给它们加上三相正弦电流:
-
相电流之间相位差 120° 电角度;
-
绕组空间位置相差 120° 电角度;
-
叠加之后,会形成一个匀速转动的合成磁场。
这个合成磁场的转速,就是上面的同步转速 ns,只由频率 f和极对数 p决定。
2.2 为什么是 60 × f / p?
简单理解一下这个公式的来源(不做严格推导,只讲逻辑):
-
电频率 f(Hz)表示每秒“振荡”多少次;
-
一次完整周期对应磁场旋转一对极距;
-
一秒钟旋转 f 个周期,就是 f 个“极距”;
-
一圈是 p 个极距,所以每秒转 f/p 圈,换成每分钟就是 60 × f/p。
所以对电机来说:
频率越高 → 旋转磁场转得越快 → 同步转速越高
极对数 p 越多(即极数越多),在同一频率下每圈要跨越的极距更多,转速就越低,所以有了 2 极、4 极、6 极、8 极各种“低速机”。
三、“异步”的关键:实际转速总是比同步转速慢一点
3.1 滑差 s 的定义
异步电机要产生电磁转矩,需要转子切割磁场,也就是转子转速必须比旋转磁场略慢一点,否则就没有感应电流。这个“慢一点”的程度,用滑差来表示:
s = (ns − n) / ns
-
s:滑差(通常用百分比表示,例如 2%~5%);
-
ns:同步转速;
-
n:转子实际机械转速。
举个 4 极电机在 50 Hz 下的典型例子:
-
ns = 1500 r/min;
-
铭牌写 1440 r/min,说明在额定负载时 s ≈ (1500 − 1440)/1500 ≈ 4%;
-
负载变小,电机转得更接近 ns,滑差会变小;
-
负载变大,滑差增大,转速略降。
所以你看到的铭牌转速不是固定常数,而是“在额定负载下的典型值”,实际运行中随负载变化有一点上下浮动。
3.2 频率变了,会发生什么?
当频率从 50 Hz 调到 40 Hz、30 Hz 时:
-
同步转速 ns 按比例降低(40/50、30/50…);
-
在相同负载下,滑差 s 大致维持在一个小范围内;
-
因此机械转速 近似按频率成比例变化。
只要电机不过载、不临界堵转,就可以简单记忆成:
异步电机的转速 ≈ 跟输出频率成正比
这就是为什么变频器通过调频率就能“很线性”地调速。
四、那变频器到底在“变什么”?
很多人以为变频器就是“把电压调小一点,电机就转慢、就节能了”,这其实是软启动器的典型思路。真正的变频器(VFD),至少在基础功能上,主要做三件事:
4.1 第一步:把工频 AC 变成 DC(整流)
-
电网进来的是 50 Hz 的三相交流电(或单相 AC);
-
先经过整流单元(一般是二极管/晶闸管桥),变成直流;
-
直流侧配有电容、电抗器形成直流母线,电压大致恒定。
这一步提供一个稳定的“直流能量池”。
4.2 第二步:用 IGBT 等开关器件,把 DC“切成”可控频率的 AC(逆变)
-
逆变单元用 IGBT 等器件高速开关,利用 PWM 技术合成三相交流;
-
开关频率通常几 kHz~十几 kHz,输出的等效基波频率就是我们设定的 0~50 Hz(甚至 60 Hz、100 Hz…);
-
这样,变频器就可以“自由决定”输出给电机的频率 f,转速就跟着走。
所以,从频率角度看,变频器是在“重新生成一个频率可调的交流电源”,不是在原来的 50 Hz 上做手脚。
4.3 第三步:不仅变频率,还要变电压(V/f 控制)
如果只改变频率,而电压保持不变,会出现什么?
根据电机电磁关系,定子磁通近似满足:
Φ ∝ V / (f × N)
-
V:定子相电压;
-
f:频率;
-
N:每相匝数(对同一电机是定值);
-
Φ:主磁通。
结论很关键:
-
如果频率下降而电压不变,则 V/f 比变大,磁通会过高,电机铁心容易饱和、过热、噪声大;
-
如果频率升高而电压不变,则 V/f 变小,磁通变弱,最大转矩下降,电机带不了原来的负载。
因此,标准变频器在基础控制模式下会尽量保持恒定 V/f 比(也叫恒转矩区):
-
频率从 50 Hz 降到 25 Hz,输出电压也按比例从 380 V 降到约 190 V;
-
通过保持 V/f 比例,保持磁通基本不变,电机的额定转矩能力基本不变;
-
这样在 25 Hz 下,电机可以近似提供与 50 Hz 时相同的最大转矩,只是转速变为约 1/2。
所以,变频器其实在同时“变频 + 变压”,核心目的是:在不同转速下仍然维持合适的磁通和转矩能力。
五、一个简单表:频率、同步转速、实际转速的直观对比
以一台典型 4 极三相异步电机为例(极对数 p = 2),在不同频率下的大致情况如下(忽略极端负载):
|
变频器输出频率 f
|
同步转速 ns = 60 f / p
|
实际转速 n(约值)
|
说明
|
|
50 Hz
|
1500 r/min
|
约 1440 r/min
|
额定工况,铭牌常见值
|
|
40 Hz
|
1200 r/min
|
约 1150 r/min
|
轻载时更接近 1200 r/min
|
|
30 Hz
|
900 r/min
|
约 860–880 r/min
|
转速 ≈ 按 30/50 比例下降
|
|
20 Hz
|
600 r/min
|
约 560–580 r/min
|
滑差略受负载影响变大
|
|
10 Hz
|
300 r/min
|
约 260–280 r/min
|
低频段散热、转矩能力需谨慎
|
从这张表可以直观地看到:在正常工作区间内,电机实际转速与频率基本成正比,这就是变频调速在工程上“好用、好算”的根本原因。
六、几个常见误区顺便澄清一下
6.1 “只降电压就能节能又调速”吗?
只降电压不变频(比如用自耦降压或可控硅调压)确实会让电机转矩下降,部分轻载工况下转速会略降,但:
-
转速不线性,随负载摆动很大;
-
磁通降低,功率因数、效率变差;
-
中重载下容易啸叫、发热、甚至堵转烧机。
这类方案更适合做软启动,而不是精确节能调速。真正的节能调速,还是要靠“变频 + 合理 V/f”。
6.2 “频率调高就一定更好”吗?
很多变频器可以把频率调到 60 Hz 甚至 100 Hz 以上,但:
-
超过电机设计频率后,变频器一般无法继续按比例提高电压(受直流母线、电机绝缘等限制),V/f 变小,磁通下降;
-
此时属于恒功率区:功率大致不变,转速升高、可输出的最大转矩降低;
-
轴承寿命、机械振动、噪声也要重新评估。
所以“超频运行”要看具体工况和电机/负载允许条件,不能盲目把频率拉高。
6.3 “低频大转矩”也不是没有代价
在很低频(比如 5–10 Hz)下要获得较大转矩,变频器往往需要做低频补偿、转差补偿,甚至用矢量控制、力矩控制算法。但再怎么补,电机的散热能力(风扇减速)、磁通密度、安全温升都是硬约束,不能简单认为“0 Hz 也能满转矩扭到底”。
七、小结:这一讲你至少要记住这三句话
-
三相异步电机的同步转速公式:ns = 60 × f / p,频率 f 决定旋转磁场速度,极对数 p 决定是“快机”还是“慢机”。
-
异步电机的实际转速 n 略低于 ns,差值叫“滑差 s”,随负载变化。在允许工况范围内,可以近似认为“转速 ≈ 跟频率成正比”。
-
变频器不是只“变电压”,而是先整流再逆变,输出一个“频率可调 + 电压随频率成比例变化(V/f)”的三相电源。
搞清楚这三点,就算真正理解了“变频器到底在变什么”。
下一讲预告
在本系列的第 2 讲,我们会从“能量”和“效率”的角度进一步展开:
-
为什么说“风机水泵用变频器节能效果最好”?
-
不同工况下(恒转矩、恒功率、变转矩)变频调速的节能逻辑有什么不同?
-
V/f 控制、矢量控制、直接转矩控制,大概有什么区别?
欢迎继续关注「变频器基础课」,也欢迎你把现场遇到的变频器/电机问题留言整理出来,我们可以在后面的章节中穿插实际案例分析。
推荐阅读:
变频器基础课 第 3 讲|变频器铭牌与关键参数:额定电流、过载能力、载波、加减速时间
变频器基础课 第 2 讲|U/f 控制、矢量控制、伺服:普通工况选谁就够了?
变频器基础课 第 1 讲|三相异步电机转速和频率是什么关系?变频器到底在“变什么”?